全媒体栏目《当事人》策划/文: 纪智鹏 王云亭
喝上这壶老酒,忠孝两难求。
喝上这壶老酒啊,让我回回头,回头啊望见妈妈你还招手。
一年年都这样过,一道道皱纹爬上你的头
一辈辈就这样走,春夏冬和秋…
陆树铭的歌,在贵州仁怀上空飘荡。这个城市正在完成它的蜕变。几个小时前,股市爆雷,好消息一个接一个:12月8日,沪指重返3600点并创下3个月最大单日涨幅,白酒板块强势爆发,贵州茅台大涨超4%;市值突破2.56万亿。
财经股评人带着激动的强调喊着:白酒“王者归来”,引领消费板块大涨! $贵州茅台(SH600519)$ 暴涨4.45%,股价重回2000元上方,成交额超122亿元!!这像极了那年的世界杯,央视主持人的尖叫。
季克良斜挎着一个皮包,坐了上了开往鲁班的6路公交车。仁怀已经车水马龙,他的故事,碾过了半个世纪。
在他的身后,茅台镇已经成长为中国GDP最强小镇之一。它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一起,名列中国千亿规模小镇翘楚。截至2021年10月26日,“地无三尺平,人无三两银”的贵州,茅台镇GDP总产值高达1183.18亿元。
中国西部第一强镇,实至名归。
茅台镇总面积为189平方公里,总人口仅有10.66万。算下来,茅台镇的人均GDP达到惊人的一百万人民币,约合十五万美元,这个数据,不仅远超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更是全面超越发达国家的水平。
有统计显示。贵州省会贵阳市的经济总量约为4300亿,即相当于四个茅台镇。而贵州茅台市值的2.46万亿,比贵州省全省的经济总量还要高六百多亿。
中国国酒之父季克良用半个世纪,向他信仰的党、贵州人民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青山挂雪,赤水奔流。2021年12月6日。大国功匠季克良向《当事人》栏目记者讲述了他的八十年……
时光回转。1963年12月,《大公报》公布了全国第二届评酒会的评选结果,茅台酒的名酒排名从上一届的第一名掉到了第五名,这引起了周恩来总理的重视。周总理责令茅台酒厂整改,并要求派专家帮助茅台酒厂提高产品质量。
中国国酒之父季克良,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走进茅台、走进中国酱香白酒的。他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踏进茅台酒厂时,厂区散落着低矮黢黑的破旧小房子,猪崽狗崽散养在泥泞的路边,酒厂领导和工人们的生活、生产条件极其简陋……
那年,在得知老人去世的消息后,季克良挥动扬沙的铁锹,把泪水铸进了茅台酒的窖池。
他说,他是信命的。生命从容而注定。
世上从無季克良 半生一壶茅台酒
“季老好。”几个穿校服的孩子,穿过仁怀老城区中枢街二转盘,远远地欠身致礼。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能说出一两则关于那位白发老者的故事。
打出租车经常被拒收车费,是令季克良很头疼一件事。每一次他都要批评司机一番:“我的工资比你高。你把钱收好。”
“季克良是我们仁怀的宝贝。我们的父辈、我们的晚辈,都要感谢他的。”果蔬店老板娘九妹拉住《当事人》栏目记者,讲述了她与老者缘———儿时大山的闭塞,肩膀和脚底磨出的血泡、以及如今她和丈夫富足的生活。
她给记者展示了两张微信朋友圈儿的照片,那是季克良拎着两瓶茅台酒,走出当地一家专卖店的场景。这张照片一度在朋友圈儿里疯传。
“季克良要喝茅台,还需要排队买酒吗?当然不是。他不想给人添麻烦。他就是这一个人,恪守规矩,高风亮节。”在九妹心目中,季克良就像一个邻家长辈,完全不是媒体描述中的“神一样的存在”。
九妹至今记得,季克良夫人在世的时候,在仁怀农贸市场看到老两口背着竹筐买菜的场景。没有生活秘书,没有警卫司机。一个可爱的、见谁打招呼都会礼貌回应的、带着江苏口音的老头儿,散步在小城,每天坐公交车往穿梭于市井。
“没有季克良就没有茅台酒。没有茅台酒,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九妹家里很苦,早年间山路不通,幼小的她与姐姐扛着山货进城,要走一整天。
“肩膀脚底上都磨出血泡,路上还要防备着落石、毒蛇。没有经过那个岁月的人,不足以谈论季克良。没有经历过茅台镇乃至仁怀变化的人,不足以谈论季克良。”九妹说,大约在90年代初期,家里的日子逐渐好了起来。原本农民种植积极性并不高的本地小粒红樱子高粱,突然变得值钱了。
确切地说,那是1984年,时任茅台酒厂厂长的季克良提出要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茅台粮储的纯粹性。九妹的父辈成为这一政策的第一批受益者。
一辈子致力于茅台酒酿造工艺的季克良发现,外地高粱无法满足茅台酒对原料的要求。
“东北高粱是饭高粱,不适宜做茅台酒。要保证茅台品质,唯有大力发展本地红粮。季老当年提出,让农民富起来、让酒厂的产能稳定起来。”茅台酒厂高价收购本地粮食的政策出台后,包括九妹一家在内的当地粮农迅速发家致富。此后十年,仁怀的交通也被重视起来,大量的外地客商涌入仁怀。
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九妹和她的乡亲们肩膀上和脚底板磨起的血泡,已经成为时代的记忆。围绕着茅台系,一个酱酒产区逐步成熟起来。
山路不通,百姓无望,的确曾经是一道深刻的印记,镌刻在仁怀人的内心。回忆当年大学分配进厂时的场景,季克良仍然心有余悸:“一路走来,越来越偏僻,越来越荒凉。因为有恐高症,根本不敢看山底下,死死地抓住公共汽车的把手,全身冒汗,就怕翻下去。那个路两个车子都很难错开,那个时候都是大车,没有小车,很危险很危险,一不小心就可能翻下去了。”
在九妹的父辈为出行难犯愁的时候,彼时的季克良扛起了国家领导人的嘱托,也扛起了百姓的期待。但困难是具体的,在那个缺钱、缺人才的年底,闭塞的交通、没有保障的产能、不稳定的质量、艰苦的生活条件……种种困难,都摆在了季克良面前。
关于季克良的半个世纪,履历表风卷云舒:1981 年季克良被任命为茅台酒厂副厂长;1983 年成为厂长;1985 年他主动辞去厂长职务成为茅台酒厂历史上第一位总工程师;1991 年他又担任厂长;1998年,集季克良茅台党委书记、董事长、总工程师等身份于一身;一直到 2011 年卸任董事长任职董事;在延长退休五次,延长工作时间近50%之后,2015 年,季克良终于获准办理退休手续。
在这半个世纪中,茅台没有辜负国家领导人的嘱托,仁怀百姓成为“季克良红利”的受益者。然而,1985年那次的辞职风波,令很多茅台老职工记忆犹新:“季克良这个人一辈子醉心于技术,他对权力毫无兴趣。那年,他硬生生把厂长的职务辞去了,把自己关进了车间。
“权力为责任服务。那是一个调度资源,服务百姓的工具。”耄耋之年的季克良说,自己对职务、荣誉毫无期待,自己只是酿造一杯健康酒。
熟悉他的一位茅台高管评价道,季克良是整个茅台系的原始气质。在那半个世纪的旅程中,如果季克良和茅台人有一丝一毫的私心,都不可能有今天的茅台乃至整个仁怀酱香酒产业。现在的仁怀街头,遍布各种酱香酒贸易公司、基酒销售商。人们已经甚少谈及父辈的艰难。
日子好过了,九妹所在的村子,水泥路直通仁怀城区,每家每户都开上了车。
2021年8月31日,仁怀市政府发布的一份公报显示,今年上半年仁怀生产总值高达729.36亿元。
仁怀市统计局给记者列出的具体数据,则显示了这个昔日穷乡僻壤的山区小城,正在以裂变的速度,书写它的传奇:2021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729.3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6%,比2019年增长19.2%,两年平均增长9.2%。
在工业生产方面,2000万元以上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552.9亿元,同比增长13.6 %。规模以上白酒企业产值完成544.22亿元,同比增长13.5%。
从固定资产投资显示数据来看,500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3.1亿元,同比增长20.8%,同比上升28.2个百分点,比遵义市(16.2%)高出4.6个百分点,比全省(3.4%)高17.4个百分点。
截止20121年8月,仁怀财政总收入完成422.81亿元,同比增长17.2%,完成本级年目标任务514.29亿元的82.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4.72亿元,同比增长19.7%。
2021年上半年,仁怀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2256元、7245元,同比增长12%、14.6%。
“2021年上半年仁怀市多数指标在全省处前列,产业结构正在不断优化。本市发展潜力持续释放。下半年,仁怀市将稳定工业核心支撑,推动农业经济平稳发展,壮大商贸服务业,确保完成各项经济指标。”
仁怀市统计局信心满满:“推动农业经济水平、壮大商贸服务业”,这组数据的背后,显示不仅仅是九妹父辈种植的红樱小粒高粱。
“从3.6元/瓶,到现在的1499/瓶,乃至有钱不一定能买到。茅台一路披荆斩棘,这其中最需要被记住的当然是季克良。”一位本地书画家在评论酱酒文化时,用了“大菩萨”三个字来形容了他心目中的“季老爷子”。
当时一路颠簸的山路,让恐高症季克良手心冒汗。那个年轻人还不知道,自己的后半生将与这里彻底结缘,想走也走不了。直到那颗牵挂爹娘躁动的心,平顺了、释然了。
进厂之后的季克良,很快就被厂区浓郁的酒香吸引了,对茅台酒神秘的酿制工艺深深着了迷。据他描述,当时目之所及,几乎所有的重要工序都与炎热连在一起:高温制曲,高温堆积发酵,高温蒸馏;还有那漫长的堆积发酵,入池发酵,7次取酒,9次蒸煮……一次次等待如同求仙问道,容不得丝毫急功近利与马虎懈怠。课本上高深考究的理论,与挥汗如雨的躬身操作实在是相去甚远,季克良的探索精神爆发了:茅台酒为什么要用整颗高粱?为什么要高温蒸馏?为什么要高温制曲?为什么要季节性生产?为什么要坚持人工踩曲?面对这些老传统是要恪守陈规还是有所取舍?一道道特殊工艺到底给酒质带来了哪些特殊品质?
刚到不久,厂长就安排他总结酒库勾酒经验。季克良领了任务开始琢磨,光想是万万不够的,他深入车间、深入班组,看老师傅们勾酒、调酒,不懂就问,认真学习,甚至从滴酒不沾练到天天尝酒,顿顿品酒,一喝就是50多年。
季克良发现,茅台工艺和世界上任何一种蒸馏酒都不一样,有的甚至完全相反……茅台独具一格的酿造工艺,实际上就是一个个深深的疑问,让季克良顾不上初来乍到的水土不服,让他忘记了自己是个异乡人,彻底投入到了酿酒之中。“我要弄清楚茅台酒特殊在哪里,秘密在哪里!”优秀的勾兑酒师必须保持嗅觉和味觉的敏感,很多食物即使再爱也不能多吃。为了保持嗅觉的灵敏度,季克良一直遵循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不酗酒、不抽烟、不熬夜、不吃辛辣食物。
“我是学技术的,你不了解酒的质量是不行的,所以慢慢慢慢学,能喝点酒了。”仿佛品酒就是天然的,血液里的事。
“媒体的报道总是强调茅台。其实不仅是茅台酒。整个大曲坤沙工艺酱香酒,都深深地打上了季克良的“标准”、季克良的印记已经贯穿于中国酱香酒的每一个流程。”本地知名酿酒企业总工老周,毫不吝啬自己对偶像的评价。
今天的贵州仁怀市,车水马龙,豪车遍地,各类商务酒店应运而生。几个从浙江赶来的酒商,用力地挤过人群,就想近距离看看中国国酒之父。若有幸能跟老人家合个影,那在业内更是足以骄傲的。
国酒之父、茅台精神领袖、茅台酒总工程师、国宝级酿酒大师…这些标签蕴含着致敬,也蕴含着期待。此刻,距离1964年季克良大学毕业进厂,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
老人把对养父母、生身娘亲的愧疚,深埋于心底。这就像一杯茅台酒,没有人知道忠孝难两全的滋味,宽厚而悠长。
频临高速公路的新区已经被大片崛起的商务楼包围,最高售价已经接近1.5万元/平米。
九妹丈夫阿成,正在研究下半年的计划,他希望是在新区买上一栋商务写字楼。然后,让九妹关了果蔬超市,夫妻二人准备全身心的投入到酱酒贸易中。
在过去大约20年时间里,这个贵州汉子依靠酱酒贸易,赚取了他人生中重要的财富。笔直的西装、价值近二百万元的宝马,已经是阿成出行的标配。
年底将至,酱酒的旺季来了,他现在每天奔跑于酒厂和物流园之间。阿成的父亲是茅台退休职工,早年的阿成也曾供职于茅台酒厂二车间,后下海创业,目前已经是仁怀当地小有名气的酒商,和很多当地酱酒人一样,他是茅台系的受益者。
现在的仁怀,到处都是茅台的印记:茅台医院、茅台机场、茅台学院、茅台系各类授权经销商,本地人开玩笑说,也许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改名为茅台市呢。
“他们说的没错,每一个人都是“季克良”红利的受益者。”阿成签发了当天最后一车12吨定制酒。他说,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九十年代中后期,大量外地客商涌入仁怀后,就连在城区擦皮鞋的二叔,都盖起来二层小楼。
“1块钱擦一双皮鞋,都能发家致富。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体量?!”阿成说,仁怀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是季克良和他的伙伴们一砖一瓦累积起来的。
事实上,由茅台酒带动的本埠农业产业化、包装产业化、旅游产业化、物流产业化,成就了现在的仁怀乃至贵州经济腾飞的半壁江山。
在1993年以前,在季克良无数次伏案打报告、写申请、请求政策扶持之前,这里只跟贫穷有关。
“当时的茅台酒厂乃至茅台镇,水电贫瘠、交通闭塞。当时流行的小水电,连生产都保证不了,生活更保证不了。人们都知道茅台酒的成就,有赖于工艺的精湛,以及特殊的气候、地理、空气、环境中的菌群等外部客观环境,但人们不知道的是本地夏天最高40多度,是一种怎样的煎熬。在当年,没有电风扇,没有冰箱、空调这些东西。”九妹说。
季克良的多方奔走,终于令大山呈现希望。到1993年,他终于让茅台酒厂接入国家电网,这才让生产有了保障,职工和周边农民生活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同年,季克良又向省委省政府申请,在省长特批下,茅台建了1200门程控电话,通讯也得到了改善;那条从中枢经五马到青坑的公路,就是九妹和她的父辈感激涕零的救命的路、发展的路。
随着大环境好转,开始有很多大学生愿意到茅台来,到1993年之后人才发展蓬勃,对后来茅台业务突飞猛进有极大的帮助。
在管理方面,季克良的改革也成效显著。他同意有位副厂长提出的走动式管理的做法,要求管理人员主动到生产一线去了解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当时,解决职工结婚用房都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季克良至今记得,一位职工结婚用的两间破房子,引来调皮的孩子们偷东西吃的苦乐岁月。
此后十年,不断提高职工福利、让职工有信心,对未来有底气、有期待就成了摆在他案头的第一等大事。他坚定信念,通过为员工解决后顾之忧,帮员工调动积极情绪,充分激发了职工们的主观能动性。
茅台酒的品质,从一开始就注入了特殊的基因:在人事管理政策上,季克良规定凡是质量好的奖,产量多的却不奖。
“只有质量奖,没有超产奖。”他认为只有综合性地把问题协调好,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但茅台酒的品质,是这一综合性发展的唯一前提、全部前提。
功过是非任评说 此心光明复何言
“我唯有责任。如果老百姓要感谢,有九种人是要感谢的。党和政府、本地主政官员以及各部门给的好政策、没有他们,就没有国酒茅台。还有我们茅台酒厂职工、以及他们的家属。感谢他们全身心的投入。”耄耋之年的季克良敲着桌面,历历数数,供应商、消费者…数来数去,唯独把自己忘了。
“我做了该作的事情。季克良只是一个代号。世上从无季克良。是责任成就了茅台,是党和国家、以及仁怀父老乡亲的期待成就了那么一个名字,叫作季克良。”对于百姓的评价,季克良总是谦逊而谨慎,在当事人栏目记者整个采访过程中,他多次强调责任使然,自己不过是一力承当。
历史是有记忆的。在季克良的任内,茅台酒飞速增长到二百多亿的规模,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百元股。
在他的任内,茅台酒先后突破6000吨、10000吨生产大关,完成了原国家领导人心心念念的任务;同样是在他的任内,茅台人破译了茅台酒的诸多密码,让茅台酒实现了工艺标准化,质量稳定化。
再也没有一个长篇叙事,能够概括季克良的功绩。然而,天理·国法·人情·良知面前,赤水河并不总是平静的。
“我们要承认自己认知的有限。任何过于武断的评价,都是片面的。”
一位茅台老职工回忆,2018年季克良突然去职茅台终身名誉董事长、技术总顾问。这一变化触发了媒体的嗅觉。在接受第一财经电话采访时,季克良说,感谢组织关心,自己年龄大了,这是组织上爱护自己的体现。
“名号都是他们给我的。我从来没有索取过。”季克良说,对自己而言,谈不上失去。唯有对国家,对党和政府,对一方百姓的一片责任。
五十载酿茅台 抱憾双亲無人知
一块厚重的原石屹立在茅台牌坊入口处。上书“美哉茅台”几个大字。各种大巴车满载外地客商,鱼贯而入。人们谈笑风生、讨论茅台、享受茅台。然而在这番壮阔的景象背后,是季克良对未能尽孝父母无限的遗憾。
季克良出生于1939年4月24日,籍贯江苏南通。
他本姓顾,是顾家第五个孩子。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要养育五个孩子,个中艰辛可想而知。在季克良三岁的时候,父母做了一个艰难决定——把他过继给膝下无子的姑姑,从此改姓季。
虽然父母们都是农民,没有接受过教育,却十分重视子女的培养。在两家人的支持下和期望中,季克良考上了大学。想到家庭的贫寒,季克良在填志愿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路费便宜”无锡轻工业学院,并在那里认识了一生相濡以沫的妻子徐英。
九妹和仁怀市民时常看到的那位与老爷子结伴买菜的妇人,正是这位把一生奉献了给了茅台酒厂的家属。她是无数茅台职工家属代表,在季克良无数个不眠的夜晚,在季克良伏案攻坚的日子里,正是徐英承担起了作为妻子、作为家属的责任。
2017年元月,老人走完了她一生的陪伴,安详离世。
老茅台酒厂“李向阳战斗队”那些调皮的孩子们已经成为往事。徐英老人与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化为青天白云,守护着茅台,守护着仁怀。
也曾鲜衣怒马少年。1964年9月,26岁的季克良从无锡轻工学院食品工程系发酵专业毕业,作为轻工部为振兴茅台派遣的新兴科技力量,和他的同学、未婚妻徐英一起,被分配到了茅台酒厂,成了这家被当时的国家最高领导人寄予厚望的白酒企业的技术员。
徐英在此后的人生中,把自己奉献给了这片热土,奉献给了丈夫。
“我的导师对我很重视。希望我分配到研究单位,第一方案是上海的一个研究所,后来第二个方案考虑分配到四川内江制糖发酵研究所。最后一个方案是贵州茅台酒厂。其实当时我可以给她更好的环境。我有另外两个选择的,我可以去四川,也可以去上海的。”季克良回忆,当时四川内江制糖发酵研究所和上海一个研究所,都曾是自己选项。最终,带着“服从组织分配”的信条,他带着妻子徐英扎进了贵州的大山。
从老家张芝山出发,懵懵懂懂,一路西行。从南通坐船到上海花了一天,坐火车从上海到湖南株洲花了两天,再坐火车从株洲到贵阳又花了两天,坐汽车从贵阳到遵义又花了两天。然后,要在遵义等上足足三天,才有客车去茅台镇。
《素描季克良》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在遵义城三天的等待中,囊中羞涩的季克良“奢侈了一把”:用三角六分钱,买了一杯散装茅台。他要亲口品一品,这闻名于世的茅台酒,到底是什么样的?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杯茅台,当酒端上来时,一股浓郁的酱香扑面而来,季克良为之一震。但是,那时候的他并不知道,他这一辈子,就紧紧与茅台联系在了一起,他的人生故事,也就成为了茅台的故事。
“我是信命的。生命顺其自然”回顾半生,季克良坦言,这就像一杯好酒,是社会的必需品,人总有喜怒哀乐。
一路颠簸,季克良百感交集。进厂后,他和妻子经历了调皮的孩子,以及小偷的光顾。一次被偷饭票的经历令他印象深刻。那时的茅台职工结构,以文盲和小学毕业人群为主流。从季克良1964年到茅台,一直到1984年当上厂长,期间因为种种原因,茅台酒厂整整20年没有进过一个工科大学生。
季克良担纲厂长之后,在科研投入、人才引进上下了大力气。1971年、1972年招了一部分知青之后,工人的平均文化程度才慢慢提高起来。大学毕业的季克良深感培养人才的重要。彼时,恰好毛泽东提出要办工人大学促进工人学习,1973年,季克良就开始利用办夜校扫盲的机会,给员工讲授酿酒的科学知识。后来又办了721工业大学,他也主动去讲微生物知识,培养技术人员。
1981年,连领导谈话环节都没有的情况下,他又突然被宣布破格提升为副厂长。
“1983年又宣布我当厂长,当时我连组织部长都不认识。就这样被组织赋予了使命。” 季克良回忆,从此他更加注意员工的培养,从方方面面关心员工,关心知识分子,这一系列的举措,迅速提高了茅台人的整体文化素质。
季克良在后期的茅台酒厂管理改革中,着重提升职工福利,他坚信没有茅台职工家属们支持,茅台就不可能有未来。
特殊的成长经历,也让季克良看待事物的态度有别于常人。他强调责任而不是权力。
责任二字,贯穿于他的整个人生。他清楚地记得,进厂的第一个月,工资拿了42块5毛钱。拿到手以后就到邮局去,给亲生父母寄了15块钱,给养父母寄了15块钱,自己只留了12块5角。
他要报恩,远在江苏的养父母、亲生父母,是他舍不下的牵挂。上学时,尽管路费便宜,季克良仍然因为付不起一块二毛钱的车船费,有二、三个寒暑假没有回家。
他回忆道,上学期间,家庭所经历连番的变故,令自己对“责任”的理解愈发深刻。那年,顾家被一场大火烧得只剩下一床铺盖、一个哥哥病重去世,季家养母因为阑尾炎连续两次手术……家人体谅季克良的难处,善意地隐瞒了家中的变故,季克良总是到事情过了许久才慢慢甚至无意中知晓。这也为他后来成为“茅台不想当厂长的好厂长”埋下伏笔。
百善孝为先,为了亲情和家庭,期间季克良也曾有过动摇,他曾写过二十年申请报告,都没有获批。直到80年代后期老人都已经离世,季克良彻底断了离开的念头。
“季克良来到茅台只有三年,养母就离开了人世。因为交通实在不便,他赶了五天五夜回到老家,还是没能见到养母最后一面。这种遗憾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熟悉他的一位老茅台人说,那一时期的季克良在深感悲痛遗憾之余,必须专注于茅台攻坚克难。
“一级一级都不放我。”季克良说。先是厂里不放,后来是轻工厅不放,再后来是省委不放……
毫无官瘾的季克良被赋予各种使命,但他的心一直在技术上。1985年,技术出身的季克良在做了两年厂长之后,觉得搞行政还是不如搞技术,他主动提出辞掉厂长的工作,专任茅台酒厂技术总工。
此时的沿海开放城市正是求贤若渴之际,很多公司闻讯纷纷开出高价抢人,他也有了机会回到离家更近的地方。曾经还有人承诺给他5万的年薪加一栋别墅让他加盟。但那时候月工资仅有几十块钱的季克良,最终还是拒绝了。
试图抢人的企业感到无法理解,他们不知道的是,那时的季克良已经与茅台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彼时,民风淳朴的仁怀对季克良这样的大学生是奉若至宝的。“去车间参加劳动。工人们总是提醒我不要摔跤,不要摔倒、不要因为他们的工作而使得我受伤”,凡此种种,都让季克良感到融洽。当时工人结构单一,文化水平不高。但工人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待人真诚的淳朴对他的影响巨大。
“那时候很苦,一个礼拜要工作六天,每天工作时间有10个小时,但是茅台人从不叫苦从不抱怨,一直默默坚持着;工作之余,也都努力地把艰难的家庭生活兼顾得很好,不耽误生产,万分的敬业。” 季克良认为,正是那段时间,学到了工人阶级很多的优秀品质,也由此培养了与茅台深厚的情义。
“茅台对工艺有敬畏。”2019年12月3日,在复旦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老者与资本、大学生分享了他的茅台心得。他以“半个世纪酿造一杯茅台酒”为主题与复旦学子及校友进行了分享、互动。老爷子说,茅台对工艺有敬畏,这份敬畏伴随着对科学强烈的求知欲。技术攻坚是季克良扛鼎茅台最大的使命,也是茅台人面对的最大的课题。那背后,是国家领导人寄予茅台人的深切期待。
“为了解决茅台“二次酒不产酒、少产酒的问题”我们通过3年时间,成功突破了这个技术难关。这一下子不得了,我们增加了7%的产量,而且是在不需要增加人力、物力的情况下,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成本。也为茅台产出标准化、质量标准化的最终解决,找出了方案”,只要谈到技术攻关,面对《当事人栏目》镜头的季克良,眼神里总闪过一丝振奋。
他说,初见茅台酒的制酒工艺之后,他首先感到的是深深的敬畏:高温制曲、高温堆积、高温流酒、两次投料、七次取酒、八次发酵、九次蒸烤、长期陈酿、精心勾调等等,和他以前在书上学到的完全不一样,这颠覆了业界当时普遍推崇的“烟台模式”。
记者问及“茅台秘籍”,季克良说,善用其心。
“一杯茅台酒,是一群用心的茅台人,带着对工艺的敬畏和对事业的热爱、带着对党和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成就的”。
他说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故事主角保尔柯察金,那个身残志坚的人,是季克良一生对标的英雄。
饿肚子是季克良一代人抹不去的记忆。1960年至62年,时逢三年困难时期,正长身体的季克良发现,学生粮食定量减少了,经常饿的头晕眼花的他,从学校食堂走到教学楼,竟然要歇息2次。
能吃口饱饭,曾经是那代人对幸福的全部定义。
如今,茅台市值2.6万亿背后,是酱香酒市场的爆火。
虽然茅台市值连番跃升。但人们很难将季克良与商业联系起来。经历过吃不饱饭的年代,季克良对国家的粮食安全抱有极其慎重的考量。他曾建议学习酿酒的年轻人,尽量避免学习酱香酒的酿造:“酱酒酿造耗粮巨大。我们不能只考虑商业利益。”
粮食安全高于酒的商品意义。他至今记得一部解放初期的电影,讲述了粮食战争的残酷。
“饭碗一定要端在我们自己手里。关于酒,是人类生活的精彩点缀,要品鉴人间,而不是仅仅赋予它物质属性和商业属性”季克良说。
全媒体栏目《当事人》策划/文: 纪智鹏 王云亭
(特别鸣谢:本稿部分素材来自《素描季克良》)
记者手记:
重阳下沙,端午踩曲。这是中国味·道。热火朝天的酿酒车间,每一个工序都嵌入了季克良印记。每一杯酱香酒,都打上了季克良气质。
大义無言,毕竟孤独。在九妹和一众仁怀百姓的描述里,克良先生夫人在的时候,人们常常看到背着竹篓买菜的老两口。叹岁月如此静好,江湖不起波澜。
然而,赤水河不总是平静的,时而汹涌奔流。当事人节目组结束对季克良采访的当晚,我少有的失眠,索性提笔制辞:
自古忠孝难两全。只因责任重如山。
当年风华少年。转眼白头。克良念母泪涟涟。
功过是非任评说,此心光明复何言。
在正式采访开始前至少一个月,当事人栏目记者花了大量时间走访了本地民众、茅台职工、酿酒人。
在贵州仁怀的街头巷尾,就连穿着校服的孩子们,见到这位鹤发童颜的老者,都知道恭敬欠身。老者总是不厌其烦,很礼貌地点头示意。拒绝收取车费的出租车司机,则经常被他训斥:“我的工资比你高。你把这钱给我收好!”
确切地说,“季克良”这三个字,对于当地民众而言,已经是神一样的存在。那不是基于盲目的崇拜的。就想九妹和阿成的家族,这里的每一个人或者他们的父辈,都曾经历“走不出大山”、“挣不到钱”的苦难。季克良这三个字,意味着改变,意味着茅台酒如今的万亿市值,意味着拔地而起的高新社区、茅台机场、乃至整个中国酱香酒、白酒产业的崛起。
阿成和老周都说,整个仁怀市,每一个人都在收获“季克良”的红利。
然而令我意外的是,季克良不愿提及丰功伟绩。
“我没有功劳,只有责任。你们新闻媒体不要总是讲述我的成就。所谓成就,是党和政府、茅台职工以及他们的家属们无私奉献、共同酿就的。”那天,季克良掰着手指头,很认真地说:“这不是一句客气话。如果非要感谢。那么有九种人是确实需要感谢的:党和国家、本地党委政府、主政官员,茅台职工、家属……”;数来数去,这位耄耋老者唯独把“季克良”忘了。
季克良的一生,是对茅台乃至中国白酒工艺的终极探究。接受我采访的本地酿酒人和茅台职工们说:“他不爱做官,一生痴迷于技术,醉心于技术,季老是真正的大国宗匠。”
酒,对人类文明态的演进意义重大。那种对理性的适度突破,是人生丰满的标志。这份丰满,是喜怒哀乐·人间烟火。它包含了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故事,它包含了每一个人生的跌宕起伏,也续写着五彩斑斓。这就像中国哲学的顶端:张扬与内敛并存。一贯与改变共进。彼时,年轻的季克良可能没有意识到,日后他的名字,会和茅台酒神秘的物理属性、生物构造一起,成为中国人表达和感知这个世界的依据之一。如何让人们喝上健康酒、好酒,是良心酿酒人的终极思考。一代宗师季克良,在年复一年的重阳下沙、端午踩曲里忘身、忘我。
夫人徐英于2017年元月去世,自那之后,克良先生孤独的身影常常出现在世人面前。他走过老城的每一条街道,白发苍苍。
外人已经无法理解季克良的悲伤。那年,正忙于技术攻关的他突然接到亲人去世的消息。季克良挥动扬沙的铁锹,把泪水铸进了茅台酒的窖池。
美哉茅台!壮哉克良!
季老笑谈,由于自己“不到中年不懂酱香酒”的一句话,得罪了太多年轻人:“35岁之前,他们不知道责任的”。
关于酒。何时人们才能从”喝面子”、“喝场面”、“断忧愁”中跳出来?在季克良关于粮食安全的忧虑中,人们甚至可以意识到大义无言。在这一背景下,即便古人的“举杯邀明月,一醉解千愁”,都是低级的。
耄耋之年的季克良提出喝茅台·喝健康的概念。他说,茅台具有科学的属性,具有神秘的基因。整个采访过程中,他不谈酒的商业属性。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季老晚年对酒这个物质的概括和思考,甚至是一种思忏。
2019年12月3日,茅台集团原董事长、茅台酒厂历史上第一位总工程师季克良做客复旦硅谷银行管理大师论坛,他以“半个世纪酿造一杯茅台酒”为主题与复旦学子及校友进行了分享、互动。老爷子说,茅台对工艺有敬畏,这份敬畏伴随着对科学强烈的求知欲。
他说,初见茅台酒的制酒工艺之后,他首先感到的是深深的敬畏:高温制曲、高温堆积、高温流酒、两次投料、七次取酒、八次发酵、九次蒸烤、长期陈酿、精心勾调等等,和他以前在书上学到的完全不一样,这颠覆了业界当时普遍推崇的“烟台模式”。茅台工艺的核心,是人。是一群善用其心的人。如何让职工和他们的家属感受到幸福指数的提升,从而专注一心的投入到生产里,并且确保投入他们全部的热情,考验着季克良和他的团队。毕竟,那个山坳里夏天高达40多度的气温,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在接受当事人栏目的专访时,本地酱酒人评价道,季克良说的这份敬畏,承载着匠人精神,更承载着他的一份责任。采访期间,我问他:“您信命吗?”;他很郑重的点了点头。他正在整理“我的八十年”。
其实或许他真的应该买上一本算命的书,看看自己超过半个世纪的足迹,如何融入了赤水河。而世人看到,正是因为这份责任。贵州茅台酒、中国酱香酒,屹立于世界之颠。撰文/纪智鹏 王云亭
南极再次出现新冠疫情!据英国媒体1月1日报道,比利时南极“伊丽莎白公主极地站”出现聚集性疫情,25名工作人员中的16人确...
2 大国功匠 季克良———功过是非任评说 此心光明复何言全媒体栏目《当事人》策划/文: 纪智鹏 王云亭喝上这壶老酒,忠孝两难求。喝上这壶老酒啊,让我回回头,回头啊望见妈妈你还招...
3 节能环保就是拯救明天——记耒阳市天缘环保节能燃油剂发展有限公司导语:石油是国民经济的血液,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的相对匮乏,使可再生能源在满足能源需求、改善能源结构,减少...
4 在上海的中心,发现心中的上海 海粟文化广场,12月28日, 精彩启幕 !摩登、时尚、潮流一直都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文化标签。我们在追溯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中发现,上海西区有一条颇为著名的古道,...
5 大奖揭晓!金六福·一见如故瓶标创意设计大赛圆满落幕12月20日,金六福•一见如故瓶标创意设计大赛圆满落幕。本次大赛金六福联合了四川省平面设计师协会,以及川渝几十所高校共同...
6 河北科技学院军校式管理模式意义军校式管理是借鉴我国军队院校时学生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在民办高校学生的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军校式管理模式...
7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卢氏段)建设保护项目开工奠基12月10 日上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卢氏段)建设保护项目开工暨奠基仪式在卢氏县横涧乡淤泥河村举行。开工仪式由卢氏县文广...
8 殷丛丛:年华如诗歌如兰,永远盛放国内最大专业化的济南军休大厦,目前共为全市4500多名军队离休退休老干部、退休士官和无军籍职工开设了声乐、舞蹈、书法、国...
9 璀璨星耀 宝玑挚献圣诞臻礼星光绮丽,满溢爱与温暖的圣诞翩然而至。宝玑将精湛的制表技艺与独特的美学设计融汇成一份圣诞专属心意,倾情甄选数枚时计臻品,...
10 新航道胡敏教授:传承历史,开创未来,龙的声音,传扬四海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文出版社和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联合主办的“传承优秀文化·塑造中国形象”学术研讨会暨《古语金句》新书发...
南极再次出现新冠疫情!据英国媒体1月1日报道,比利时南极“伊丽莎白公主极地站”出现聚集性疫情,25名工作人员中的16人确...
2 大国功匠 季克良———功过是非任评说 此心光明复何言全媒体栏目《当事人》策划/文: 纪智鹏 王云亭喝上这壶老酒,忠孝两难求。喝上这壶老酒啊,让我回回头,回头啊望见妈妈你还招...
3 节能环保就是拯救明天——记耒阳市天缘环保节能燃油剂发展有限公司导语:石油是国民经济的血液,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的相对匮乏,使可再生能源在满足能源需求、改善能源结构,减少...
4 在上海的中心,发现心中的上海 海粟文化广场,12月28日, 精彩启幕 !摩登、时尚、潮流一直都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文化标签。我们在追溯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中发现,上海西区有一条颇为著名的古道,...
5 大奖揭晓!金六福·一见如故瓶标创意设计大赛圆满落幕12月20日,金六福•一见如故瓶标创意设计大赛圆满落幕。本次大赛金六福联合了四川省平面设计师协会,以及川渝几十所高校共同...
6 河北科技学院军校式管理模式意义军校式管理是借鉴我国军队院校时学生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在民办高校学生的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军校式管理模式...
7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卢氏段)建设保护项目开工奠基12月10 日上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卢氏段)建设保护项目开工暨奠基仪式在卢氏县横涧乡淤泥河村举行。开工仪式由卢氏县文广...
8 殷丛丛:年华如诗歌如兰,永远盛放国内最大专业化的济南军休大厦,目前共为全市4500多名军队离休退休老干部、退休士官和无军籍职工开设了声乐、舞蹈、书法、国...
9 璀璨星耀 宝玑挚献圣诞臻礼星光绮丽,满溢爱与温暖的圣诞翩然而至。宝玑将精湛的制表技艺与独特的美学设计融汇成一份圣诞专属心意,倾情甄选数枚时计臻品,...
10 新航道胡敏教授:传承历史,开创未来,龙的声音,传扬四海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文出版社和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联合主办的“传承优秀文化·塑造中国形象”学术研讨会暨《古语金句》新书发...
新闻 | 视频 | 财经 | 生活 | 视觉 |
华网新闻-中华新闻门户网站 邮箱:2025536774@qq.com